• 张凌赫别亲了,我害怕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7:22    点击次数:80

    内娱的偶像剧难不成也是什么有时间限定的产品吗?

    要么就荒到无剧能看,要么就如今这般,同期四部作品对打。

    兢兢业业的飘,万里长征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,现在终于轮到了张凌赫、徐若晗主演的《爱你》了。

    剧情主打“治愈”,情绪和身体的双重治愈。

    张凌赫饰演的中医师何苏叶,会用“望闻问切”帮沈惜凡缓解她的情绪困境,而徐若晗饰演的沈惜凡,会用酒店管理的经验帮助何苏叶打破情感封闭,肯定他的职业价值。

    该说不说,这剧在画面调度上确实挺有氛围感,牛牛颜值放现偶确实能打,中医师拍出青春洋溢男大的感觉。

    但刚被风景和氛围治愈的情绪,下一秒就会被剧情重创。

    话是脑子说的,剧是脚拍的,最后一合计,发现对不上账。

    就像它的营销一样,所有中医常识的宣传科普,都不如营销一个#亲嘴天才#奏效。

    性张力不是原罪,但打着性的旗号聊治愈多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了。

    情感主线上,《爱你》像是打着“治愈”之名合理化了的情感速食。

    故事的开头,颇有种惊悚片既视感。

    工作上已经做到经理级别的沈惜凡,生活常识方面宛如萌新。

    明知自己失眠严重,每天只能零星睡三个小时,还依旧奶茶不离手,猛补茶多酚。

    终于严重到要就诊,于是邂逅医生何苏叶。

    这位医生给病人查看脸色时,突然就爱上了。

    性缘脑+医生的组合,就像原味肥肠拌草莓,稍显恶心。

    尝试着想一下,一个男医生看病时一直盯着你看,就问你怕不怕?

    何苏叶的爱,之快,让我恐惧和怀疑他是不是经常对着女病人yy。

    沈惜凡走后,他还恋恋不舍地回味,对着女主随手折的纸蛤蟆玩味一笑,若有所思。

    后来偶遇沈惜凡买早餐,旁敲侧击她的家庭住址,然后立马搬到了同一个小区制造偶遇。

    这情节似乎在法制节目上曾相识。

    沈惜凡复诊的医生是何苏叶的外公,于是第二天晚上,祖孙俩就从讨论病情无缝衔接到想拉郎配对了。

    蛤?医生对病人的占有欲这么强的吗?遇到一个好看的女生就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/孙媳妇?

    原来这是家族遗传的恋爱脑。

    没有人去问问沈惜凡是否单身,爷孙俩就这么自顾自地安排起来了。

    甚至把要病人联系方式这种事,以工作职责的幌子合理化成为了及时通知病人就诊时间。

    我看病少,你别骗我。

    剧情主打“治愈”,身体治愈已通过物理意义的接近开展,接下来就是心理层面的控制,哦不,治愈了。

    沈惜凡可谓buff叠满的病例,有个不太正常的EX,从学校到职场的7年恋爱里,EX逐渐使用冷暴力和PUA,让沈惜凡陷入自我怀疑与孤独状态,这才导致了她的重度失眠。

    分手后,EX依旧不断干扰沈惜凡的工作和生活,包括但不限于害沈惜凡被克扣奖金(这真忍不了)。

    刻画如此典型的EX伤害沈惜凡,一方面是让何苏叶有病可医;

    另一方面,无非是想强调,何苏叶的爱才是天赐良缘,所以才在开场不到五分钟,就安排何对沈爱得莫名其妙又炙热到烫人。

    反向坐实了这段情感治愈,纯靠多方巧合。

    即使知道沈有对象,何苏叶依旧对沈保持单方面暖胃的态度。给女主拍个药单,他自我攻略上了。

    沈惜凡扎了针昏睡,他就坐在一旁死盯,顺便操心了沈惜凡的爱情。

    怎么,想让沈惜凡做你的Annie?

    浪漫吗?

    不好意思,此时我脑子里浮现另一个帅医生李栋旭,《他人即地狱》里的那位杀人狂牙医,总是一脸温柔地麻醉病人,然后微笑着开始猎杀。

    第一次约饭,就约到了男方家里,吃的还全是他做的菜。

    众所周知,偶像剧与现实不是一个宇宙,各位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得谨慎点。

    另外,削山药记得戴手套,不然手会痒,再一次验证了,主角都百毒不侵,能让他们受伤的只有爱情。

    上述桥段貌似更适合出现在“杀猪盘”的普法频道。

    每当我对剧情狐疑时,导演就掐准时间,出现点风景缓和我的心情,降低我的戒备。

    缓着缓着两人也不出意外地在一起了,什么治愈,纯属儿戏。

    何苏叶的中医技法已经高明到横跨心理学领域。

    再往后的内容就纯情感拉扯,外加他俩的“唇枪舌剑”,堪称何苏叶的处处吻大赛。

    吻戏才是这个剧的治愈重点,看来何医师的口水能治百病,建议去申请专利,稳赚。

    讲实话,《爱你》真的很像苦逼打工人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时,幻想出来的女性向silk。

    好,吐槽整活就到这,说点严肃的。

    对于满足幻想为主要功能的偶像剧,我一般不会对剧情的合理性要求太苛刻,本就图一乐嘛。

    但有些原则性的东西,不是用帅哥美女浪漫爱能含糊过去的。

    把滥用职权、肉体关系与情感治愈划等号,是危险的,更别谈这段感情的深度意义了。

    其实但凡把两人邂逅的场景换一下,不是医生在工作中爱上、追求病人,而是私下偶遇认识,再通过专业技能帮助到对方,进而发展为恋人,就能避开职业道德和伦理问题了。

    但这部剧反而一味地渲染医患关系、医疗场景里的“浪漫”,甚至没边界的身体接触,让恃靓行凶变成法制意义上的可能,实在很不应该。

    “治愈”主题,在偶像剧选材中经久不衰,但不少作品都是披皮做速食冷冻的爱情。

    最后拍出一种精神芬太尼,让观众享受了短暂的愉悦幻觉,却要花很多时间去适应对现实世界的戒断。

    私以为,真正的治愈力,应该刺破虚假温暖,展现血肉模糊的自我重塑的过程。

    如《我的解放日记》。

    金智媛饰演的廉美贞太普通了,镜头对准的时刻,她都存在于角落里。

    以至于出场半个小时,我都不确定她是否是主角。

    作品用穿插的剧情和侧面描写刻画了廉美贞的孤独和情感封闭。

    对内,她是最不受重视的小女儿,父亲少言寡语,母亲更偏爱两个大孩子,她的情感长期被忽视。

    本应该是最了解她的家人,居然会摸不准她的性格,对她的内心世界得靠猜,可见平时有多疏离。

    全家聚餐,没有人在乎她的意见。

    她常常独自一人待着,隔绝着家人的热络,成了在这个家里常住的陌生人。

    虽已成年,但却因为经济不独立而“寄生”在父母家,每天花三个小时在无意义的通勤上,导致自己在同事团体里显得不合群。

    她厌弃这种生活方式,无法逃离的同时,又无法在其中获得情感支持。

    处境交织,就集合成了廉美贞的现状,种种都在加重她的疲惫感和无价值感。

    因此,她没有自信她的家人能在她陷入困境时提供帮助。

    所以当她被前任连累背了一身债时,她的第一想法是对家人隐瞒。

    隐瞒的本质也是她对自我价值的否定。

    甚至为前男友做担保人这件事,都可以印证她性格里的缺爱。

    她渴望关心,哪怕是虚情假意,哪怕周围人都觉得对方是人渣,她都情愿接受。

    家庭的影响还让美贞性格孤僻内向,不善表达,职场上时常遭受着同事的隐形排挤。

    同事聚餐被故意忽略,工作成果被上司反复否定,男同事背后议论她的长相。

    她再一次夹在中间,没有喘息的余地。

    她自卑又敏感地隐忍,却成了不合群的怪咖。

    她的工作单调重复,毫无成就感可言。

    她是大型机器运转时,最无关紧要的一颗“螺丝钉”。

    她说自己活着,却像不存在,她把自己活成了“空心人”的状态。

    存在感是她奢望,可惜日子剩下的只有一眼望到头的无措和孤独。

    如此大篇幅的处境铺垫,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廉美贞的内心一片荒芜,伤痛触手可及,而非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。

    具氏的出现,是美贞被治愈的开始。

    神秘寡言的具氏因过往的创伤刻意选择疏远人群,隐居乡村,成为一个不被关注的“无名氏”。

    具氏和美贞最初以“雇主与帮佣”的关系相遇,身强力壮的具氏是美贞家农田的帮佣。

    他俩处境不同,却走到了相同的路口。

    精神上的命运共振让他们彼此都能嗅到对方身上的孤独和疏离感。

    也正因此,两人自认有一种默契的情感共鸣,当他们开始彼此治愈,抱团取暖时也不会觉得突兀。

    美贞在家里无处藏匿、如定时炸弹般的催债信,可以自然地存放在具氏家中。

    当美贞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泥沼中时,她向外伸出了最后的求援触手。

    而握紧她的,是具氏,也只有具氏。

    她的生活、工作,都已经不足以给她重塑自我的动力。

    她向具氏提出了一个看似奇怪的请求——

    “崇拜”。

    她需要具氏对她表达坚定的崇拜。

    崇拜,是一种比仰慕和敬仰更具信念感的情感依从,而非传统意义的爱情。

    两性的喜欢,还不足以融化美贞心里被尘封多年的情感寒冰。

    看似荒诞的行径,也是美贞打破自我封闭的一次尝试。

    可见,要实现治愈,天降男主只是条件之一,最关键的,还是女主自己想走出来,并且主动走了自救的第一步。

    而具氏冷漠的回应下暗藏被理解的渴望,他们都试图在虚无的生活中找到生存的支点。

    互相的情感支撑是他们治愈彼此的开始。

    两人通过暴露自己的伤口,形成“镜像疗愈”。

    美贞开始剖白自己无力孤独感的来源,她坦诚表达自己长期被家人忽视、职场遭遇霸凌,甚至有勇气面对自己“想死却不敢死”的绝望。

    她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脆弱、敏感和真实。

    具氏也逐渐诉说着自己的过去,失去爱人后用酗酒自毁的倾向,生活带给他的无意义感。

    美贞的自我压抑让具氏看到自己逃避的真相,而具氏的颓废也让美贞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。

    这种确定的精神困境的相似性,让两人之间有了更进一步和具像化的情感连接。

    也让他们开始重新探索各自生存的意义。

    美贞的公司流行创办“同好会”,一帮想合群的人利用自己的周末时间去与同事联络感情,美贞无法融入这种活动,公司又催着她赶紧加入其中。

    有了先前与具氏的交流,她拉着同样融入不了的其他人,自发地建立了“解放同好会”。

    虽然同样是不被理解的行为,但这却是美贞主动开始在社会中突破人际疏离的象征。

    她的试探触手已经不仅限于具氏。

    具氏未直接参与,却通过美贞的“解放实验”间接反思自己的闭塞。

    美贞鼓励具氏重新面对过去,面对自己真正的恐惧,而非逃避。

    而具氏的支持也让美贞改变,不管是职场还是家庭。

    一直否定她的上司出轨,都拿美贞挡枪,一无所知的原配找到公司时,美贞第一次在全公司人的面前展示自己并不是只会隐忍。

    由“崇拜”开始的情感连接,让两人逐渐实现精神价值观的传递,这才是真正的互相治愈。

    与此同时,具氏会通过细微不用言语的行动向美贞传递她先前缺少的关怀。

    例如默默把美贞想要的醋碟放在她那一侧,甚至美贞只是寻找的眼神具氏就知道她是想喝水。

    这些举动看似平淡,却让美贞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,这正是她最缺的东西。

    这是对症下药的真正治愈。

    另一方面,对美贞而言,关注只是手段,她需要借这种表面的关注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,根治内心的伤。

    当然,两人的这段治愈之旅,终有尽头。

    某天,具氏忽然消失了。

    美贞难过,但她难过的是亲密关系的忽然断联,而不是失去支柱般的难以前行。

    太阳东升西落,美贞的生活却迎来了久违的日出。

    她开始主动追求理想,找到了对她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工作,搬离了寄居多年的老家,成为了真正的都市丽人。

    她在这段治愈之旅里,实现的是自我救赎。

    而具氏消失,印证着她已经可以离开治愈自己的源头,强大到足矣独立行走了。

    《我的解放日志》的升华在于,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描写了美贞剩下的生活。

    即使与具氏重逢,也不必为了常规的圆满结局,让一切落了俗套,决定由她而做。

    这种“未完待续”的叙事,反而给了观众更多思考方向。

    《解放》的治愈桥段,始于承认脆弱,终于自我的重塑。

    而它从始至终都拒绝用爱情、阶级跨越或事业成功这种万能灵药来敷衍和解决本质问题。

    治愈是如今的集体心理需求,但并不意味着这要成为一种噱头。

    尊崇“爱情至上”的逻辑,只会让观众精神倦怠。

    当两人能真正照见彼此生命最晦暗的褶皱,光便从裂缝中生长出来,随之而来的新生才有意义。

    记住,治愈从来不是找个人当止痛药麻痹伤口,而是自己长出新的血肉,哪怕要亲手撕开伤口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